麥理浩徑一百公里的旅途始於西貢北潭涌,第一段長10.6公里的路段,絕大部份都為萬宜水庫南端的西貢萬宜路馬路。此段路段大較平緩,故難度不高,也難度不高的代價就是路途相對麥理浩徑其他段數顯得相對沉悶。這個號稱全港存水量最高的水塘,有不同的水務建築散落於萬宜路各處,包括取水塔、鐘形虹吸溢洪道、水壩和防波錨石等,而這些水務建設,又和諧融合於西貢半島的山海之中。走在西貢萬宜路的平坦大道上,旅人除了能親近這些默默為香港提供穩定水資源的建設外,也能夠好好細味郊區恬靜的畫面,好好欣賞鄰近山峰如大蛇頂、大枕蓋的山線。
近年萬宜水庫一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全球地質公園網絡,成為「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當中最主要的大自然鬼斧神工,正正是東壩一帶的六角柱石,還有印證摺曲、斷層等火山活動的柱石,更令踏足麥理浩徑第一段的旅人顯著增加。隨著西貢萬宜路馬路車流量因地質公園設立而變得比以往頻密,步行麥理浩徑第一段的旅人,得多加留意沿路上的車輛。
從官門水道至萬宜水庫
由麥理浩徑起點出發,經過一公里的緩緩上斜,經過萬宜坳涼亭 (標距柱 M002),漸漸萬宜水庫的碧線湖水,已俏俏出現在我們旅途的左方。其實,多年前麥理浩徑第一段所在的西貢萬宜路並不存在,皆因今天萬宜水庫的所在地其實是昔日的官門水道,隨著萬宜水庫興建,官門水道已成為現今萬宜水庫的一部份,而糧船灣與西貢半島亦隨著新建成的西壩和東壩而連接。當時政府亦於海拔約65米高之處(昔日是荒蕪的糧船灣山腰地帶),修築西貢萬宜路,亦即現時麥理浩徑第一段。
西壩
萬宜水庫有西壩、東壩兩條主要堤壩外,當中每條堤壩又設有一條副壩。與其他水塘「將最長的一條堤堰定為主壩、其他較短的堤堰定為副壩」的做法不同。萬宜水庫的兩條副壩均分別為處兩條主壩的對出,面向海洋。這是因為萬宜水庫對出的海岸有較大的風浪,為抵擂海浪侵蝕堤壩,特地各興建多一條堤壩在主壩外,使主壩主要用以蓄水,副壩主要用以抵擋海浪的侵蝕。在主壩和副壩之間,亦各設有一小湖,西壩的小湖現為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的一部份,至於東壩則以小湖旁邊那摺曲的六角柱石而聞名。
西壩長760米,是萬宜水庫最長的一條堤壩。走進西壩涼亭 (標距柱約 M008) 旁邊的下山車路,約十分鐘之後我們便會來到壩底的路口。這時,我們可依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的指示牌前進。踏足在這段副壩的路上,我們可見到右邊那西壩的小湖現時是康文署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的一部份,不少人在這受到屏障的良好環境學習獨木舟、風帆和滑浪風帆活動,因有政府資助,故價錢頗為低廉,算是鍛鍊身體,學多一門技能的好方法呢。創興水上活動中心的入口旁邊是天文公園的所在地。天文公園是康文署於2010年1月開幕的新設施,內裡展示著不少往時古人探測天文的彷製品,亦設有望遠鏡設備,畢竟西壩位處的西貢內海甚少建築物,晚間光害較少,是觀星的理想地點。
至於副壩的左邊,是一大片青草地,望著這片綠綠的草地,牛裡在自得其樂地吃草,教人內心也感到格外舒暢。其實這裡以前是羈留越南船民的萬宜羈留中心,在九十年代初期,大量越南船民湧港,曾經成為一個教政府頭疼的問題,後來隨著船民有的被遣返、有的被各國所容而移居,萬宜羈留中心於1998年1月關閉。
東壩:破邊洲與六角柱石
東壩主壩全長490米,堤壩的兩端並沒有高高的圍欄,既可清晰地觀賞左邊的水庫,又可飽覽另一邊太平洋一望無際的景緻。東壩涼亭旁邊的車路下斜往副壩前進。副壩最教人歎為奇觀的,是那7000塊屹立在副壩,每塊重25000公斤的錨形石。因為東壩面向大平洋,而該處海面經常有大海浪 (尤其是吹東北季候風時),副壩的巨型錨形石,正正是為了抵擂巨大海浪的侵蝕,保護主壩而設。相比起萬宜西壩,西壩並不如東壩般設有巨形的錨形石,因為西壩面向的是風浪細得多的西貢海,不需要巨型的錨形石去抵擋海浪呢。
副壩和主壩之間有一緩衝池,據說這個緩衝池可讓工程人員用以測試主壩有沒有淡水滲出,以及副壩有沒有咸水滲入,以避免滲水影響水塘之水質。在網上不少旅人都討論過究竟這個緩衝池的水究竟是咸的還是淡的,我找過很多資料也未能查證,但我猜這緩衝池是以淡水為主,因為副壩已將海洋和水塘分隔,緩衝池這些水應該是從水塘流出的,但在刮起狂風和海浪較大的時候,海水仍然有機會沖進這緩衝池 (這也正正是緩衝池緩衝的作用所在吧)。
踏步在東壩上 (標距柱約 M018),可見到有一小島在不遠處,十分貼近主島,當中有極為狹窄的水道,小島猶如一塊被人破開的石頭,這正正是破邊洲。本地已故作家梁秉鈞(也斯)在《石的呼吸》一文中乘船往遊破邊洲水道,寫道:「船駛近的時候,看見前面那山崖,果然像是給人破開,劈出一道裂縫。山都是石壁,像蜂巢、像杉木、像榴槤、像動物的四肢重疊。石都是有生命的。石崖近海的低處,有一個洞穴,像是石頭呼吸的氣孔。石都是會呼吸的」破邊洲在花山的盡頭,本來破邊洲並不是獨立成島,而是與糧船灣花山相連的。然而,隨著海浪的侵蝕,兩者間漸漸出現一海蝕拱,最後海蝕拱倒塌,形成海蝕隙,海蝕隙的兩旁都有美麗的六角柱石。
地質公園與六角柱石步道
副壩旁邊有一走向主壩壩底的路,那裡是「萬宜地質步道」的一部份,亮點是那摺高的六角柱石。其實萬宜水庫對出一帶的糧船灣海岸有「萬柱海岸的美譽,因為岸邊盡是六角柱石。這些六角柱石的形成可追溯至1億4年萬年前,那時香港的火山活動非常活躍,噴山大量酸性火山岩。岩石在冷卻時,隨著冷縮熱脹,漸漸向中心和向下收縮,因而使裂縫出現,使本來一大片的熔岩變成一條又一條條理分明之岩柱。在岩柱收縮時,鄰近岩石的重量,更使岩柱收縮成六角形狀的石柱。此外,部份岩柱在尚未完全冷卻凝固時,使受重力而彎曲,使岩柱出現摺曲的現象。漸漸我們已走了主壩的壩底,也走到緩衝池的另一邊。在壩底的盡頭,緩衝池旁邊有一山洞「官門洞」,在萬宜水庫興建前,這裡的岩石長年累月受海浪的沖刷,這長久的侵蝕使這個山洞漸漸形成,但現時「官門洞」已過著安穩而受保護的生活了。
殘留的村落 – 大蛇灣村、東丫村、北丫村、沙橋村、白腊村
昔日在糧船灣北岸,官門水道旁屹立著的大小村落,如爛泥灣村(後改稱萬宜村)、沙咀村等,隨著水塘的興建和落成以及官門水道的消失,而永遠沉睡於海底。居民獲政府安排調遷至今天西貢市中心的「官門漁民新村」、「西貢萬宜灣沙咀新村」等村落。官門水道的消失,亦影響部份位處比官門水道更遠,而需要使用官門水道來往西貢市的鄉村,例如西灣村和咸田圍。這些村落亦因為萬宜水庫封閉官門水道,使其前往西貢市的距離變長,交通變得更不便,而逐漸變得衰落。
倖存而受水塘建設影響得較少的鄉村,是糧船灣南端,面向西貢灣的村落群,這些村落,由西至東包括大蛇灣村、東丫村、北丫村、沙橋村、白腊村。除大蛇灣村路較為遍遠外,其餘均有村徑接駁至麥理浩徑西壩和東壩之間的位置(東丫、北丫、沙橋:標距柱M012、白腊:約標距柱 M015),一般由麥理浩徑岔口前往約需20-45分鐘不等,若旅人若有時間,可暫離麥理浩徑主徑往遊。現時各鄉村的狀況如下:
- 大蛇灣村的村民早已遷出,鄉村本來有計劃發展成私營度假場所,但計劃已告吹,村內餘下一些卡通人物的塑像,現時村內只留下,也許可以從這些鄉村想像一下昔日糧船灣洲風光的歲月。
- 北丫有村屋十數,仍有村民居住,曾經有西式風情的咖啡店開業,近少較少見開業的蹤影。
- 繼續向東走,經過已於二千年初閉校的糧船灣公立學校,便是東丫村,東丫村規模比北丫大,有村屋廿多間,村民多捕魚為生,亦有一間於郊野而言頗有規模的海鮮茶座,而東丫也是糧船灣天后廟的所在地,隔年會有太平清醮舉行。
- 沙橋有村屋約廿間和兩間海鮮茶座,仍有村民居住,也有一個可讓旅人日光浴的小海灣。
- 白腊有十多間村屋以及一間士多,仍有村民居住,另外闊長的白腊沙灘,也是水上活動的好地方。
還記得筆者初來到除大蛇灣村外的這四條村落,鄉村的熱鬧程度比想像中來得驚訝。事實上,雖然這些村落沒有公共交通工具直達,要徒步至最接近的鰂魚湖巴士站也得走個多小時路程,幸而這裡駛私人艇隻往西貢市也未算太遙遠,而每逢假日,這些村落面向西貢海的景觀、秀麗而平靜的環境、陽光與海灘,以至海鮮美點,往往都吸引不少遊人乘遊艇到達,享受陽光燦爛的一天。這也養活了不少仍留守在這裡鄉郊的村民,令村民得以在出海捕魚以外,能透過餐廳獲取收入,也從而令這些逃過滅村、而見證著歷史變遷的村落,得以繼續存留下去,而不隨著城市發展的洪流而漸漸消散於無聲的歲月之中…
有用資訊
起點(北潭涌) | 西貢巴士總站乘94至上窰站(星期日及公眾假期亦有九巴96R線巴士由鑽石山鐵路站開出途經上窰) |
終點(浪茄山徑) M020 | 沒有公共交通直達,旅人可徒步10公里返回麥理浩徑起點,或步行約700米至東壩乘坐的士或小巴(小巴只於假日開出而非常疏落,請先於互聯網查詢班次) |
中途進入或離開 | 無中途進出路線 |
參考旅途時間
(只計算行走麥理浩徑之時間,不計算離開山徑前往村落/壩底/地質步道遊覽所需之時間)
稍快步速 | 一般步速 | 稍慢步速 | ||
北潭涌 -> 西壩 | M008 | 45分鐘 | 55分鐘 | 65分鐘 |
西壩 -> 東壩 | M018 | 60分鐘 | 75分鐘 | 90分鐘 |
東壩 -> 浪茄山徑 | M020 | 15分鐘 | 20分鐘 | 25分鐘 |
2.0小時 | 2.5小時 | 3.0小時 |